造成职业倦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,我们总是被不期而来的琐事淹没。
比如,忙碌埋头于方案时,上级突然分配给你一个小任务,下午就要;
刚做完一张报表,同事那边又来了个事情,非得你去处理不可;
填表格、确认时间、安排日程……很多不重要的事情,拖着拖着不知不觉就过了期限,导致耽误了项目。
辛辛苦苦忙了一天,待办事项里却还剩一堆任务,眼看着里面「过期」的任务堆积得越来越多,完全没有动力再去打开……
我想,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日常。
正是这些汹涌而来的琐事,不断削弱着我们的自主性。
让我们感觉:自己对工作失去了掌控,老是在疲于奔命,老是在「救火」。
一来二去,如何能不产生疲惫感?
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:
当我们从任务 A 切换到任务 B 时,未完成的任务 A,会对任务 B 产生前摄干扰,导致产生不间断的「回想」。
这会导致你产生「认知过载」的感受。
你会感到脑子里装满了东西,难以喘息,没有多余的空间去思考新的问题,甚至感到思维凝滞、脑子像生锈了一样。
这多半就是因为,你的认知资源已经超负荷了。
人最宝贵的就是注意力,而这些琐事,正是吞噬、蚕食注意力的元凶。
久而久之,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?
你可能会变得浮躁,只想快点把事情赶完,失去深度思考、深入分析的能力。
那么,有什么办法,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呢?
分享一套我一直在践行的「4D 原则」,希望能帮到你。
两步思考原则(Double steps)
先说做笔记,光把知识点记下来是没用的,你必须经过「记录 - 思考 - 行动」这一整套流程,才能真正把知识用起来。
这里面,思考和行动,就是对知识的「咀嚼」和「消化」,也是内化知识的方法。
同样,我们一般是怎么管理任务的呢?记下待办事项,然后抽出时间去行动。
你会发现,这里的模式是「记录 - 行动」。
和知识管理的模式相比,缺了什么?思考。
不要小看这一步,这其实就是很多人疲于奔命、却始终「做不完事情」的重要原因。
有时让团队成员做一个方案,会看到他们把大量精力花在细节上面,提出各种可能性,写得很完善、很丰富。
但却偏偏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:为什么要做这个方案?它的目的是什么?它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?
于是,白费了时间不说,还会影响心情和状态。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
在「记录 - 执行」的过程中,插入一个「思考」的步骤。
这就是两步思考原则:不仅仅要记录待办的任务(第一步),更要让思考去参与(第二步)。
把每一个任务都安排妥帖,抓住它的核心和目的,执行时才能到位。
具体怎么做呢?
❶ 在书写待办事项时,多加一栏,用来对任务进行反刍,思考「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」「我想通过它达到什么结果?」。
❷ 再把思考的结果写上去 —— 这就是它的「关键目标」。
那么,当你执行任务时,就能够围绕这个关键目标来行动,不会偏离方向。
这才是任务管理的核心:我们要完成的,永远不是一个个「任务」,而是这些任务背后,真正存在着的「需求」和「目标」。
不要忙着救火,你应该专注于那些更宏观、更高层次的视点。
一次落实原则(Do it at once)
At once 是「立即」,但在这里译为「一次」更有意思。
因为,很多琐事之所以对我们造成困扰,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「一次执行」,而把它进行了分解,让它不断占据着我们的隐性认知。
心理学家 Sophie Leroy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。
他让一群大学生,先做一份试卷 A,再完成另一份试卷 B,考虑以下两种情况:
❶ 只给 1 个小时时间完成 A,再完成 B。
❷ 给 1 个半小时时间完成 A,再完成 B。
结果是,时间压力更大的一组,切换到新任务之后,反而更容易专注。
原因很简单:高度的时间压力,会迫使我们减少选择,减少胡思乱想,依靠快速的反应去行动。
这种情况下,它占据我们的认知资源会更少,从而,我们所遭受到的干扰也会更少。
(当然,如果时间过短,导致试卷「做不完」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)
很多人的症结就在于: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面,过多地纠结,反复思考、拖延。
导致占据了大量的认知资源,没办法好好静下心来,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我自己在工作时,会每天定期拨出一段时间,专门处理这些琐事,并且采取「一次落实」原则,一次性把它做完。
哪怕结果并不完美,也绝不让它再占据我的精力,重心要放在最有价值、最重要的任务上。
不要陷入「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」的迷思,那样的结果就是所有事情都做不好。
简单开始原则(Dirty beginning)
人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一件事情,还没做的时候千方百计拖着,不去动;等到动手了,又想一鼓作气把它做完,让他放下都放不了……
用比较学术的话来说,是惯性,不想改变自己的状态;用大白话来说,就是懒。
其实,用好这个特性,也有助于我们攻克拖延症。
大多数不动脑子的重复劳动,很少有人会拖延,因为没有太大的「阻力」。
最容易拖延的是什么呢?写文章,做方案,写报告,出创意……诸如此类。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
比较有效的一个技巧,就是给它一个「不动脑子」的开始。
先不管不顾做上 2 分钟,你就停不下来了。
那么,如何「不动脑子」地开始呢?我们可以设置一些「程式化」的部分。
这样,当我们开始时,先做这些部分 —— 这就相当于一个热身。
比如做方案时,可以事先设置一个模板或框架。
这样,开工时,可以先做「引子」,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做一做。
它们没什么价值,但是可以快速帮助你热身,让你能够坐得住。
这个方法,拯救了我无数次的拖延症,也是我用来对抗「琐事」和「繁忙」的最好办法。
不要想太多,先做就是。
无论质量如何,「做」这个动作,以及对结果的预期,都会不断给我们正反馈,减少我们的压力和焦虑感。
抽屉时间原则(Drawer hour)
最后,简单提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:抽屉时间。
我们的一生中,很多时候是为别人而活。什么时候能专注在自己身上?
也许,你会有个抽屉,里面摆满了对你来说有意义的东西:日记本,梦想记录本,自己的作品,相册……
抽屉打开的时候,让自己重新成为自己。
不论多忙,每天一定要抽出一段时间,屏蔽一切干扰,专注在那些自己喜欢的,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可以静静读一本书,可以写一段日记,可以回顾自己的目标和规划,可以做工作总结,可以学一样技能……
重点是:让这段不受干扰的时间,成为你一天中真正为自己而活的阶段。
不要只顾着往前走,偶尔也要停下来,听听内心的声音。
利用好每一天每一刻的时间,做好时间管理,你才能坦然面对暗藏玄机的未来。
— 完 —